当前位置:
首页
> 重点工作 > 修心教育 > 修心教育
修心教育四周年丨那些破碎、绝望、暴戾的心,最后都怎样了

发布时间: 2020-12-21 10:58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 打印


努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,是监狱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罪犯在服刑期间所接受的改造程度,对他们刑释回归社会后不再走上重新违法犯罪道路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浙江监狱系统开展“修心教育”,就是为了将罪犯从丑陋、不堪、绝望中唤醒,并逐步拥有自强的精神、自立的能力和自律的意识,使他们在刑满释放后不再危害社会,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。

这是“修心教育”的根本目标,也是监狱实施教育改造的宗旨意义。


一个重刑犯19万字的自我救赎

2003年12月19日,28岁的崔修智(化名)投入省第二监狱改造。刚入狱时的他,充满迷茫和恐慌,分管民警反复找他谈,你去试试自考吧。

“可是我连话都说不清楚。”

“那就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。”

高墙里的生活是机械而单一的,书籍,是监狱教育改造的重要载体。

懵懂急躁的崔修智一头扎进书籍和文学之中,他突然发现“在我以前的认知之外有一个非常广袤和深邃的世界,在这个世界里,有山花,有微尘,有滚烫的灵魂。”

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囚犯,像攀登珠峰一般开始习作。在狱中15年,他通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的自考,并写下了109篇散文、10余篇诗歌,将记忆中的人、事和监狱的细微经历经由笔尖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
监狱将他在服刑期间写下的文字结集成册,共计19万字。


迟到十年的忏悔和赔偿

在省第一监狱服刑的刘德(化名),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缓。入狱之初,他不敢面对家人,更不敢面对被害人一家。那段日子,刘德很孤独。

幸好,有个人一直没放弃他,这个人就是刘德的分管民警刘胜强。

那时,没人愿意跟刘德说话,只有刘警官经常来找他聊一聊,时间长了,刘德放下了心中的抵触,向刘警官敞开了心扉。

为了让刘德振作起来,刘胜强和同事专程去了趟刘德老家,并带回了母亲和儿子的问候。

听到亲人对自己的挂念之语,刘德哭了。眼看亲情的力量起了作用,刘胜强接着跟他谈心:“你在乎亲情,别人也在乎,你还有母亲儿子记挂你,可被你夺走生命的被害人,他的母亲妻子孩子又能去记挂谁呢?”

刘德很认同这个说法。有一天,他对刘警官说:“我想向被害人一家忏悔。”

刘德坚持写了许多封情真意切的忏悔信,并主动拿出自己所有的劳动津贴,又通过亲戚捐赠,凑足了剩余的刑事赔偿款,通过民警转交给受害人一家。

在监狱和各方努力下,2019年8月7日,刘德和受害人一家坐到了一起。

“这十年来的愧疚让我无法安心,甚至无数次在噩梦中惊醒,我对不起你们……”刘德再也忍不住,失声痛哭。


一段用琴声修心育心的旅程

十几岁的时候,郑醒(化名)就因为盗窃锒铛入狱,出狱后马上“旧病复发”,2004年,他再次因盗窃罪投入省第四监狱服刑。

郑醒因为患有低钾血症,需要经常吃药,发病时四肢无力,一度对服刑改造失去信心。但他在音乐上却有极高的天赋,2006年的一天晚上,他看着空中高悬的明月,创作了《中秋》,表达了与家人团聚的渴望,这首歌直到今天依然是监狱改造歌曲中的经典。

2017年,监狱民乐文化品牌创建启动,有音乐基础的郑醒如鱼得水,通过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,他很快就学会了弦乐器扬琴和中阮。2018年8月,监狱民乐团成立,郑醒担任中阮演奏。

“每天晚上学习结束后、周末一整天除了点名吃饭,我都在练习乐器。”郑醒原创了《有梦就有希望》《重新开始》等10余首改造歌曲。“我感恩监狱给我提供追逐音乐的平台,服刑这段经历一直警示着我,出去以后坚决不能再犯罪。”

“飞翔,飞翔,破茧穿梭于蓝天和白云的中央,有梦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。”这是郑醒创作的《有梦就有希望》里的歌词。心中有梦,哪怕前方坎坷曲折,梦想终会成为现实。


用15年5个月的时间,走出再生之路

“我一直在演绎人生,我一直在检讨人生。”

16年前,她背着一纸死缓判决书,来到省女子监狱服刑;16年后,她重获新生。

她每年上台主持、演出的次数数不清,同样是演员,在大墙内外表演有什么不同?陈然(化名)说:“以前在越剧团演出,是演给人家看的,可服刑演的都是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和事,都是真的。”

“人是有弹性的,改造最好的方法,就是尽早认识自己。”陈然在艺术团改造十几年,她每天都会带领新犯认真训练。面对打退堂鼓的新犯,陈然都会用自己的训练故事感动她们。

她说:“尽早认识自己是我改造路上的最好方法,它能确保头脑清醒。”

修心教育让人改变了什么?有的改变一蹴而就,有的改变则是细水长流,陈然用15年5个月的刑期先认识自己,再和自己比赛,在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岁月,虽然曾经深陷囹圄,但是时间的打磨让她心境归于平静,而她也不曾失去对生活的热爱。


来自高墙的一封封忏悔信

2008年,李文建(化名)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缓,投入省第二监狱服刑。

刚入监的他整天垂头丧气,情绪低落,改造情况非常不稳定......

分监区民警郑涛找他谈话:“只要你认真悔过,努力改造,一切都还来得及”“为什么不试着给被害人家属写信呢?”......

第一封忏悔信写得很长,写了扔,扔了再写,反反复复,最后李文建终于鼓起勇气写出了心声,“写忏悔信我认为是一种宽慰,不仅是对被害人家属的宽慰,更是对自己的救赎。”

在民警的鼓励和支持下,李文建一直坚持写忏悔信。2013年,被害人妻子居然写了一封谅解书,还特地寄到了李文建安徽的家里。他的坚持,终于有了回应。

“拿到谅解书后,其实我的内心更加愧疚,不断拷问自己当年所犯的错误。” 李文建说,他会坚持写信,积极改造,用自己的余生去弥补罪错。


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义

2012年2月,胡小云(化名)因合同诈骗罪投入省长湖监狱服刑改造。

刚入监时,他情绪低迷,不与他人交流。恰逢监狱正在推进湖笔文化品牌,成立了湖笔制作工作坊,考虑到胡小云动手能力较强,监区民警推荐他积极参与。

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湖笔制作,湖笔“三义四德”的精神品质渐渐融入了他的改造生活。感受到民警的良苦用心,胡小云重新踏上积极的改造之路。出监时,他已经掌握了湖笔制作的全部流程,并能制作简单的湖笔。

他说,“修心教育让我受益匪浅,民警是灵魂改造的引路人”,他辗转4个小时,专程从外地赶到长湖监狱,赠送了一面“回头浪子引路人,灵魂改造工程师”的锦旗,同时向原所在监区图书室捐赠价值3000元的图书。

他说:“大墙教会了我感恩,感恩是我一生的必修课,我希望这一课的成绩是优异的。”


要记住,警官的教育都是有用的

省十里坪监狱罪犯文化艺术节上,来自四川的尼某夫妻成为全场亮点。

3年前,尼某从四川老家来到浙江打工,因为没有正经工作,加上法治观念缺失,最终锒铛入狱。

“大墙里,民警教我学汉语,带领我习艺,这才有了现在的我。”尼某感慨地说。

原来,尼某是藏族小伙子,入狱前不会说汉语,监区的周警官就经常教他说普通话,还告诉他要努力学习一门技艺,回归社会后才能有份稳定的工作。在民警的教导下,尼某一边学习汉语,一边学习技能。

去年7月刑满释放后,他在成都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,一年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。

“在警官教导下,我深刻认识到,只有踏实工作、本分做人,才能有出路。”当天活动现场,尼某给曾经的管教民警献上了洁白的哈达,感谢民警让他走上新生活。

“我就是因为不懂法、不守法才进了高墙。你们要记住,警官的教育都是有用的,出去后一定要遵纪守法、好好做人。”尼某郑重地对罪犯们说。


在罪犯的修心道路上,“忏悔”教育一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,认罪悔罪、反省罪错,伴随着对自身罪行的“忏悔”,自我的“苏醒”才会不期而至,内心的“觉醒”也将汹涌而至……


在这里,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新生,还有救赎......





信息来源: 省监狱管理局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